本文目录一览:
沈腾摊上大事,代表作被告抄袭,200亿票房演员地位保不住了吗?
今年春节档大火的《你好,李焕英》让沈腾主演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0亿元,沈腾也成为了中国影史首位200亿票房演员。沈腾的票房号召力,凭借的完全是他自己——他这个人本身,以及轻松幽默的表演风格。
一路走来,他出演过不少电影,而很多电影也让人记忆犹新,捧腹大笑。其中《西虹市首富》是沈腾主演的电影中知名度较高的一部,其不仅进一步奠定了沈腾在喜剧界的地位,连电影插曲《卡路里》也获得了极高的传唱度。
但如今,这部高票房影片却陷入了侵权的风波。2019年,一位叫做王倩的编剧,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这部电影的三位编剧及三位出品人告上了法庭。王倩认为,《西虹市首富》这部电影涉嫌抄袭自己创作的剧本《财产继承者之有钱了》。
王倩创作的剧本在前,而《西虹市首富》的开拍时间在后,的却是王倩的剧本要早一些。并且,王倩还列举了数个电影中和自己剧本中相同的情节和片段,非常认定《西虹市首富》涉嫌了抄袭自己的剧本。故王倩女士以著作权侵权为理由,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了诉讼。
在庭审中,原告王倩女士称,《西虹市首富》在人物关系及核心故事情节与自己创作的《财产继承者之有钱了》的剧本存在了大量的近似。此外,王倩女士还表示曾经发给过林某宝编剧她的剧本,但王倩女士不能拿出了证据证明自己的话。
被告的代理律师称,《西虹市首富》系基于合法授权独立创作改编自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人物关系、核心故事情节均具有合法的改编来源。对于王倩女士所指出的“林某宝”编剧,林某宝辩称,自己虽然和她曾经再过一个剧组,但两人并不相识,也没有什么共同的相识途径,何谈看过她的剧本呢。
在我国法院对侵权作品的认定,长期以来以国际公认的公式判定:接触和实质性接近。被告侵权作品的作者接触或接触过原告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同时被告侵权作品与原告作品内容的实质性相似,如果没有合理使用等法定抗辩理由,就可以认定为侵权作品。
在本次案件中,上诉方王倩女士认为的接触和实质性接近的两个必要条件,被上诉方认为在本案中并不存在。其一是王倩女士所表示的“林某宝”律师否认双方在以前接触过,所以并不能看到其剧本,其二是《西虹市首富》是合法的许可的独立的制作的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的改编,王倩女士所说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于《布鲁斯特百万横财》剧情中。所以说并不能由此判定《西虹市首富》涉嫌王倩女士的剧本。
但如果说《西虹市首富》真的涉嫌抄袭的话,虽然本次事件和沈腾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会间接的影响沈腾的200亿票房影帝的地位,甚至可能会影响沈腾的口碑及观众缘。毕竟这是一件对社会影响不好的事件,算是负面新闻甚至会成为沈腾的黑历史。
最终法院经过严格的调查和审理,所得到的结果是《西虹市首富》并不存在侵权行为。在此前很多人都知道《西虹市首富》是改编美国环球影视的老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所以整个故事的版权都掌握在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手中,而当时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是主动找到主创团队,希望他们能够对这部经典老电影进行改编,并且签约了合同。
白纸黑字,这可以作为证据提交,故主创团队并不存在侵权行为,更没有对王倩女士的剧本进行过抄袭。有了老电影的珠玉在前,就没有必要再去抄袭其他人的剧本,改变老电影已经费心费力,改编其他人的也得不偿失更没有必要也不会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
在本次案件审理过程中,观众朋友们对此次案件有着极大的关注,并且观众朋友几乎一边倒的支持《西虹市首富》,最后王倩自然也没能如愿,这让沈腾的很多粉丝都松了一口气,由此可见沈腾200亿票房影帝的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
沈腾有着今天的地位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中有着他自己的态度和感受,让喜剧电影改变了为了笑而笑的处境,他的喜剧总是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是引人深思。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非常的严格,别人的电影都是一些尴尬的笑点,而他总是自然而然的出其不意的引人发笑。
一切的情感递进和故事转折都是那么水到渠成,一切都恰到好处。对于表演对于他自己的事业,正是由于他的严谨态度才让沈腾成了两百亿票房的男神,这个称号真是实至名归!
电影《西虹市首富》被诉侵权案二审开庭,谁的赢面更大?
电影《西虹市首富》被诉侵权案二审开庭,也将这件事再度拉进人们的视野中。在我看来,如果原告无法提交新证据来证明《西虹市首富》编剧和开心麻花侵权的话,那么后者的赢面会更大一些。因为根据相关报道,原告并没有实质性证据去证明自己和朋友曾经给编剧和开心麻花提交过剧本,而且部分争议剧情实际上在同类电影中还是很常见的,并不能直接用来证明《西虹市首富》涉嫌侵权。
一、原告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曾经把剧本给过编剧
按照原告的说法,她曾经用微信将剧本发给《西虹市首富》的编剧,但因为已经更换了通讯设备,所以目前无法取得之前的聊天记录。换句话说,原告没有证据来证明自己曾经把剧本给过编剧。而且,被告方也否认与原告方进行过接触,关于这点,原告方也并没有拿出实质证据来进行反驳。要知道,对侵权作品的认定一般会采用“接触+实质性近似”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如果被告曾经接触过原告的作品,并且被告的作品在内容上有实质性的相似之处,那么才有可能形成侵权的行为。如今原告拿不出双方曾经接触过的实证,从这点上来无法证明双方有过“接触”,并不太符合这个评判标准。要是在二审时原告方如果还没有这方面的新证据,那么被告方的赢面依然很大。
二、部分争议剧情实际上在同类电影中有过先例
此外,对于电影中一些涉及侵权的剧情,例如王多鱼为了爱情放弃了金钱,却爱情金钱双丰收。又或者是他一夜之间暴富,还需要花掉那么多钱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在别的电影或电视剧中也有类似的剧情,可以说已经存在了先例,并非是原告作品独有或首创。再加上原告无法证明被告曾经获得过剧本,也使得局面对原告来说很不利。
总的来说,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我认为被告方的赢面更大一些。
如何评价池子从笑果公司离职?
说起国内脱口秀,很多人都能想到以前王自健主持的《今晚80后脱口秀》,而现在大家都会说《吐槽大会》李诞、池子、王建国、庞博、卡姆等人。
《吐槽大会》已经办到了第四季,而新的脱口秀演员大家也认识了不少。
不过很多人都问池子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来节目了呢?
1月9日,池子突然发文“朋友们,这就是脱口秀,这就是笑果脱口秀,哈哈哈…”,并且池子@笑果公司CEO,直言“你挺有意思啊,你怕我哈哈是吗?”
发文下方并配了一张他被CEO移出群聊的图片,这群是笑果艺人大家庭群,群内显示了55个人,而池子发了一串的哈哈哈显示变成了红色叹号,表示他不在群里面了。
许多网友看到之后,摸不到头脑,不清楚池子这般操作是真的闹得不愉快,还是只是开玩笑,很快网上就曝光了池子发给笑果公司的离职信。
1、池子在这封离职信里面大骂笑果公司是傻X公司,决定于其中止合作。
2、池子透露公司很乱,领导很精明,用喜剧梦想带领大家做梦。
3、大骂公司领导下流肮脏,自上而下风气不正,自己人搞自己人。
4、池子希望以前的同事们坚持脱口秀内核,不要放弃,也不要走错路。
许多网友都震惊于池子疑似被公司搞了,也知道这么多笑果公司的内幕。
事情到底如何,池子为何这样做,李诞对此什么看法,这都是大家疑惑的问题。
而稍后池子又发文晒出了李诞的聊天截图,表示两人关系很好,大家不要胡乱猜测。
很多人喜欢李诞与池子在一起表演,称他俩为“池早完诞”cp,现在虽然两人目前不属于同一公司,工作伙伴除外还仍然是好朋友。
生活本就是我们一路走着一路失去,失去很多当时携手的人,可能是步调不一样,可能是遇见了分岔路口,走着走着就只有自己了。
另外,池子既然离职,退群或者是被移出群聊也是无可厚非,毕竟职场上很多规矩都要遵守。
而池子年轻气盛,说话心直口快,也容易得罪人,在节目里面吐槽的时候倒是没多大问题,毕竟是综艺效果,但是现实之中这样表达,确实太过直白。
当然了,笑果公司有如今的规模,李诞池子功不可没,两人后来挑起来了脱口秀的大梁,也凭借着节目成功让观众熟知。
笑果公司成立之前到做大做强,看着他们几个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今火了很多优秀的表演者,根据池子爆料来看,高层剥削得更为严重,所以这不得不让大家担心脱口秀演员该如何去争取自己的利益。
而笑果公司面对池子的发文,也做出来了回应,发出了声明。
笑果公司表示池子提出解约,而他们正寻求与王越池进行法律协商。
事情发展到现在大家都感觉池子这次与老东家算是撕破脸了,希望双方能做出友好协商,妥善处理。
没看过电影,也听说过这些“电影梗”
从
“我反对这门亲事”
“这项目我王多鱼投了”
“怎么可以吃兔兔”
到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
“今晚全场消费,由赵公子买单”
“先生,这里衣冠不整恕不招待”
衍生自各大电影中的“电影梗”已经遍布了我们的社交平台,无论是抖机灵的工具,还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他都深刻地烙印在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一起爬山吗”
“我还有机会吗”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
在《隐秘的角落》热播下,大家乐此不疲地从剧里获取灵感,加以创造运用,引发一阵阵玩梗浪潮。
梗,是当下社交圈的通行证。知梗、懂梗,无疑会给生活增添很多乐趣。
而且,相比于惯从时下热门作品演化而来的剧集、综艺梗,不少电影梗则流传自“老电影”,令人意外。经典作品历经时间仍被网友翻来“把玩”,也从侧面印证着内容本身穿越时间仍存的传播力。“电影造梗”不问时代。
没看过电影,也听说过这些“电影梗”……
实际上,“梗”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古代流传下来的典故、成语都是“梗”的一种。转化到电影梗,在网络时代尚未兴起时,观众便经常传播一些 搞笑 幽默的电影段子,像周星驰电影,还有冯小刚早期的喜剧电影都是大家偏爱的对象,这都算是“梗”文化的一种。借由日渐发达的社交网络,电影梗在今天也有了进一步的创造运用。
首先,在文字领域,常见于各社交平台的评论、弹幕、贴文等等,便存在着不少电影梗。这其中,周星驰或者说香港电影就占有不小比重。
▲《大话西游》剧照
比如《大话西游》里妖怪口中的“我反对这门亲事”,《精武门》里李小龙的那句“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破坏之王》中大师兄的经典台词“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功夫》里小男孩的“放开那个女孩”,客串的冯小刚喊出的那句“还有谁”也成为 游戏 解说里的热门梗,还有《逃学威龙》中周星驰的“我靠,躺着都中枪”,其实也是如今“躺枪”这一热词的来源。
《九品芝麻官》里徐锦江饰演的豹子头在跟包龙星逛妓院时说的那句“我全都要”,坊间流传是被虎扑网友所发掘,后来经过网友的层层改造,只要是出现红白蓝配黑黄灰的类似配色,都被定义理解为是同等意思。
国产电影同样有案例存在。《西虹市首富》里的王多鱼为了完成一个月花光十亿的目标,尽情挥霍钱财,投资各种赔钱项目,善于发掘的网友们就用“我王多鱼投了”评价嘲讽各种荒诞不赚钱的项目;《夏洛特烦恼》里,“马冬什么,什么冬梅啊,马什么梅啊”-“行,大爷你先凉快吧”的 搞笑 对话中,由于“大爷”谐音“打野”,马冬梅便被网友延伸为“打野、菜鸟”的意思,成功在 游戏 圈火了一把;还有《撒娇女人最好命》中的“怎么可以吃兔兔”也成为一时的网络热梗。
▲抓到一个巧用“电影梗”的影视骗子
DC超级英雄“海王”,由于能够和海洋生物交流的角色属性,在引进片《海王》热映时,被网友延伸定义为暧昧众多的“中央空调”,即渣男。常见的非主流式文案如“本以为进了哥哥的鱼塘,没想到哥哥是个海王”等等。
看向短视频,前几年大火的“今晚全场消费都由赵公子买单”就是出自五百导演的《“大”人物》,赵公子便是包贝尔在影片中饰演的富二代赵泰一角;“老许,你要老婆不要”是出自1982年谢晋导演拍摄的《牧马人》;“阿伟已经死了”、“你知道我这五年是怎么过的吗”是《扫毒》里张家辉的台词;“我养你啊”则是周星驰《喜剧之王》中的台词。
今年短视频领域同样掀起了几波电影梗热潮。比如《城南旧事》里林英子的那句“你是来拉*的吧”;《赌侠》里刘德华和赌场服务生的一场对话:“先生,这里衣冠不整恕不招待。”-“怎样才算整齐呢”-“起码要打领带”;“不是吧,阿sir ”也是香港电影中常见的话术;而最近颇有领衔新一代模仿热潮势力的“大威天龙”则是徐克执导的《青蛇》里的场景。
从电影中获取相关台词、情节灵感,进行重新演绎,再灵活运用于社交网络,成为广泛流传的幽默段子, 娱乐 为王时代,网友们前赴后继地参与到创作、使用、分享过程中,达成独属于自我群体的默契感,造就一场场社交狂欢。这也是网友们冲浪的一大快乐源泉。
什么样的电影容易造“梗”?
或者是电影本身带有的喜剧特色,或者是原本严肃认真的电影戏份,在网友的加工下,成功走红的电影梗都增添了一份别有的“社交趣味”。当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有“梗”。那么,什么样的电影会产“梗”呢?
“梗”,其实是“哏”字的误用,延伸为笑点之意。所以从类型上看,一个个走红的电影梗背后也多是从喜剧电影中找到的灵感。而香港电影之所以成为网友们发掘梗料的沃土,喜剧作品的力量同样功不可没。因而,电影梗走红的本质还是幽默 搞笑 的段子属性。
而《赌侠》《九品芝麻官》等经典作品的意外翻红,除了自带的喜剧基因,更重要的还契合了当下的网络环境,虽然内容些许“久远”,但内核还是新的。
▲《牧马人》剧照
《牧马人》《海王》等非喜剧电影的走红,则映衬着当下种种 社会 现象,以及年轻群体的 情感 诉求。拿《牧马人》来说,影片在社交平台备受关注的一大情节是,牧民郭子推开许灵均(朱时茂饰)的门大声喊道“老许,你要老婆不要,你要老婆,只要你开金口,我等会给你送来”。后来,郭子还真就给老许送来一个媳妇,两人也因此结缘,过上了幸福生活。
想当下,多少年轻人苦于单身、相亲、催婚,甚至离婚,在 情感 中遭遇种种挫折,为得不到一份完美爱情而苦恼,但影片中的男主不费吹灰之力就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而且两个人也没有因物质条件的匮乏产生矛盾,相反一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这样单纯且美好的爱情就这么戳中了当代年轻人最柔软的内心,引发模仿热潮。
另外,还有一些影片的走红看似毫无逻辑,却契合着媒介平台的某些特性。其中尤以短视频平台最为典型。像耍酷、换装、卡点、土味等屡见不鲜的招式风格,便在短视频平台拥有极大流量。因而很多电影情节会成为视频博主的创作素材。《扫毒》中原本略带辛酸色彩的台词“你知道我这五年是怎么过的吗”,便被网友发展为卡点视频的标配前置文案。
▲《扫毒》剧照
因媒介载体的不同,在视频领域活跃的电影梗往往还要具备可供演绎及视觉呈现的特性。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为赶热点、追流量产生的盲目跟风现象。一个博主率先发掘出来后,很多人蜂拥而上、模仿成风,将电影意外推红,从而诞生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电影梗。
尽管出场方式各一,情节原貌也有不同,但流行起来的电影梗都承担起了一定的 娱乐 功能,被网友运用在各种特定语境下,成为当下一大流行文化。
永远会被时代玩腻的“梗”
取材于影视内容,或者是公众人物,亦或是 社会 事件,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新梗,造梗、玩梗成了网友的一大冲浪乐趣,“梗”文化深入人心。从银幕到真实生活的运用落地,电影梗的出现和流传,也让电影本身仿佛离观众更近了一步。
与此同时,这也何尝不是电影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电影梗也是网络流行语的一种,因而具有很大的时效性。但《牧马人》《赌侠》等影片在上映几十年后,又在当今时代重新得到普罗大众的关注,成为一时热点,更焕发着经典电影本身的生命力,同时彰显着内容本身穿越时间仍存的强大传播力。很多网友在看到这些电影梗之后,还习惯翻出原电影欣赏一番,这更是对优秀作品的一种传承。
▲《赌侠》剧照
如今,每当电影上映,为吸引观众目光,争取更大量的潜在观众群,很多电影营销公司会提前根据影片内容,或者观众前期的评价反馈,做一些指向性引导,造梗便是其中之一。有时,观众也会从上映电影中自发挖掘出相关热点,进行网络传播。
《“大”人物》《西虹市首富》《海王》等影片出现的各个“电影梗”,便都是在上映期间逐渐在社交平台被网友熟知的。虽然很难界定这些梗到底能给影片带来多少票房转化率,但在电影上映期间,电影梗的出现和火爆无疑会给影片带来基础的热度加持。这也对未来的电影营销带来些许启发。
▲《海王》剧照
但反过来看,电影梗走红背后不乏为追逐流量的跟风恶搞推动。就像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费玉清的《一剪梅》和大张伟的《阳光彩虹小白马》突然在大洋彼岸的视频平台爆红,后者还意外引发一场“种族主义”乌龙战一般。不管国内外,很多内容的爆红其实并没有逻辑可言,duck不必过度解读。
面对电影梗,一些网友其实并不知道梗的来源出处,以及背后的真正涵义,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大家都在玩,便加入了进来。这也容易让大家忽略电影本身的内容及想要传达的主题意义,停留在单纯的 娱乐 阶段,甚至对电影产生误解,将原本严肃认真的作品理解为热闹喜剧。
电影造“梗”时代,从电影中诞生出来的各种梗料,在社交平台的“病毒式传播”,对经典电影的传承以及新上映电影的市场推动,无疑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会永远新鲜,这些电影“梗”也一定会被大家玩腻,最后“好玩的”永远是“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