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锵锵三人行 许子东
许子东
浙江天台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又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研究生。
许子东在上海出生,现在居于香港,担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妻子为有“燕子姐姐”之称的著名主播陈燕华.
许子东出身书香世代。年少苦读,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语言文化系文学硕士、香港大学中文学系哲学博士。
及后,许子东走上学者之路,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以及香港大学、芝加哥大学的客座研究员。现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任教香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批评等科目。同时亦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许子东著有《郁达夫新论》、《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当代文学印象》、《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当代小说与集体记忆:叙述文革》;编选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香港短篇小说选1996-1997》、《输水管森林:三城记小说系列第一辑——香港卷》、《香港短篇小说选1998-1999》、《再读张爱玲》(与刘绍铭、梁秉钧合编) 等。论文及专著曾多次获奖。
许子东现时亦与梁文道担任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高收视黄牌节目《锵锵三人行》的嘉宾主持,把学术融入日常话题中。据报章资料,许子东曾害怕上电视,但在朋友梁文道的游说下,认为《锵锵三人行》是一个可作学术角度界入的节目,于是同意参与。
对梁遇春春朝一夜值千金的评价
转载一篇文章来让你理解:
春朝一刻值千金
进入研究生生活的最后一个年头,生活的琐事也渐渐多了起来,无论是前一阵时间里闹心的论文还是近一段时间紧张的备考,在忙碌之余,我都尽量还是拿出一点时间去读些乱七八糟的书籍,每当读到一本好书,我都会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昨天,我又忽然向别人提起了梁遇春的“春朝一刻值千金”,梁遇春这个人的文学成就在众多文人眼中的地位应该是盖棺定论的,他的散文写得极富个性,但一般好像很少有人了解他。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人应该是在社科院的一份报纸上,当时有一位作者竟然把梁遇春的《春醪集》跟周作人的苦茶随笔放在一起介绍,我对这个人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后来,了解到这个人的短命——28岁时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天才文人都短命,比如王勃,比如徐志摩。当然正因为徐志摩死得比梁遇春早一点,才给我们留下了他给徐志摩写的悼文《KISSING THE FIRE》中的吻火者形象。
后来读到《春醪集.泪与笑》里面更多的文字,觉得这人真是名不虚传,而且很多生活的体会跟我何其相似,比如《春朝一刻值千金》一文。梁遇春在文中开篇即写道:十年来,求师访友,足迹走遍天涯,回想起来给我最大益处的却是“迟起”,因为我现在脑子里所有些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至于文中描述的这种感觉:我天天总是在可能范围之内,尽量地滞在床上──是我们的神庙──看着射在被上的日光,暗笑四围人们无谓的匆忙,回味前夜的痴梦──那是比做梦还有意思的事,──细想迟起的好处,唯我独尊地躺着,东倒西倾的小房立刻变做一座快乐的皇宫。我更是再也不能更赞同了,我常常在某个醒来的早晨,躺在床上,迟迟不肯起来,慢慢地回味地前夜做过的梦—我能记得我做的大多数梦,然后在回味这些梦的过程中再慢慢地睡去,然后再醒来,再回味,再睡去…如是反复,直到在床上躺厌了,方才作罢。
我不知道多少人会有这种体会,但我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不理解。后来,有一次许子东跟窦文涛谈起过梁遇春的这篇文章,当然少不了又是对梁遇春个人的成就做一番赞叹,窦文涛说起来更是有赖床的好习惯,而且还变本加厉说他喜欢醒来之后在床上无端呻吟,当然呻吟这个词本意就是给文人用的,只是后来日本的AV文化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之后,这个词才变成现在大家所理解的那样。昨天我跟别人说起时,照例遭到大家一致地鄙视,我后来仔细一想,这是理所应当地。于是,我又苦苦思考为什么我自己之前对于晚起没有如此深的体会,但看到春朝一刻值千金之后确实如此地有同感呢,然后我终于想明白了原因,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先知先觉的人,一种是理解先知先觉的人,一种是不理解理解先知先觉的人。
《越界言论(第3卷)许子东讲稿(第3卷)》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越界言论(第3卷)》(许子东)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5hnn
书名:越界言论(第3卷)
作者:许子东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1-1
页数:440
内容简介:
《越界言论:许子东讲稿(第3卷)》平时神马浮云只言片语闲谈聊天也不觉得,突然从网页上抄下来集中放在一起,真的使我后怕……子东何德何能,如何有这般知识能力,怎么有这样的文化资格,哪里来这等政治勇气,来谈论这么多这么广泛的重要敏感复杂的话题?涉及社会、政治、外交、经济、教育及心理、性别、医疗……而且还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好像很有看法?这第三卷,只能称之为“越界言论”。“越界”的意思,一是从学术研究越界到电视传媒,是从学者工作越界到公民议论;二是书中言论很可能挑战、冲击、违反了某些界线。什么界线?却从来没有明文规定,而且常常在变化之中。所以“越界”与否,因时因地而不同。巴蜀烈女、周正龙、打酱油、大阅兵、土地流转、艳照门、中国足球、红十字……我的兴趣也许“与时俱进”,但我的思想一如既往。前面说的言论可能“越界”,因为“界线”常变,无法也不想迎合,所以能够问心无愧的,也只有不合时宜地“固执已见”了。
本卷中有两篇《方言与政治》、《批判黄段子》,一字不差收录了每期半小时的全部电视谈话内容。《方言与政治》我还逐段加上事后的注解,诠释我和窦文涛、梁文道即兴谈话的现场气氛、潜台词及事后反省。作为一个普通案例,可以分析“锵锵三人行” 这个中国历时最久的电视谈话节目的生产过程。
本卷还收入了我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和王蒙、陈丹青、王跃文、刘索拉、吴淡如、查建英等很多文化人的对话。十年来电视屏幕里出现的那么多忧国忧民、风花雪月的意见,也许言论是我的,但话题是电视台编导定的,编导又参考了网络上的热点和网民的意见。所以,归根到底,前面抄录的这很多标题看法,其实是和电视台编导、网站与网民以及这么多朋友,尤其是和文涛、文道一起“共创”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感伤,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义愤,生活在这个时代,真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是个人独特拥有,有多少是时代的压模。因此,这放在卷末的“自己的故事”,倒成为这本论及政治、社会、情欲、文艺的言论集的一个具体真实的注解。
作者简介: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记的集体记忆》《呐喊与流言》《香港短片小说初探》等。自2000年担任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嘉宾。